当银发智慧与青年才俊在闽南热土相遇,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盛宴便悄然绽放。晋江市老年文化艺术节,这个承载着无数金色记忆的文化品牌,历经数届沉淀,不仅成为老年朋友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意外地与晋江博士后群体结下了不解之缘。
首届艺术节于2015年秋在晋江戏剧中心启幕,彼时以“夕阳正红”为主题,汇集了老年书画、南音演唱、木偶戏等传统艺术形式。令人惊喜的是,活动吸引了多位在晋江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从事文化研究的青年学者驻足。博士后林静在观展后感慨:“老艺术家笔下的闽南古厝,为我们研究地方建筑文化提供了活态样本。”
2017年第二届艺术节首创“代际对话”环节。在晋江科技馆举办的“科技与传承”专题展览中,75岁的剪纸非遗传承人陈阿婆与博士后李伟展开深度合作。李伟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纹样进行三维建模,而陈阿婆则指导青年学徒创作融合现代元素的剪纸作品。这种“传统技艺+科技创新”的模式,后来被收录进晋江文化创新发展白皮书。
2019年第三届艺术节正值晋江撤县建市26周年,活动规模扩大至全市15个镇街。特别设立的“博士后文化工作坊”成为亮点,来自中科院、厦门大学的6名博士后带领老年学员体验VR闽南文化漫游、智能书法教学等创新项目。晋江老年大学学员王伯伯笑称:“这些博士后娃娃教我们玩转新技术,我们也给他们讲古早故事,互相都是老师!”
疫情期间的2021年第四届艺术节转为线上线下结合。博士后团队开发的“云上艺苑”小程序,让老年艺术家的作品得以在云端永久展示。更令人动容的是,多位博士后主动加入“银龄数字帮扶”志愿队,一对一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参与线上汇演。这种双向奔赴的情谊,完美诠释了“老有所为,青有所承”的深刻内涵。
历届艺术节累计展出老年创作作品2300余件,举办跨代交流活动80余场,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2个。晋江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老年文化艺术节与博士后群体的互动,正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生态——既保存了传统文化的根脉,又注入了创新发展的活力。”
如今,这个持续八年的文化项目已成为晋江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南音遇上人工智能,当木偶戏融合全息投影,当银发舞者与青年学者共跳街舞,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艺术的交融,更是一座城市对每个年龄段的温情致敬。这些珍贵的共享回忆,正如晋江潮水般奔流不息,在代际对话中续写着新的文化传奇。